那天無意間看到踏輕鍋物的介紹,特別是這道蝦黃厚薑母鴨,光是名字就讓我瞬間動心。薑母鴨本來就是冬天的經典鍋物,但加上蝦黃這個「點睛之筆」,光用想像的就能感受到湯頭的濃郁層次。
回家後,我立刻跟老公分享相關照片,眼神透出期待的目光,以及我想要吃這個的語氣,我老公聽完,沒等我說完就笑著點頭,說:「買都買,趕快入手一包回來試試!」於是,我們決定這週末就在家裡煮上一鍋蝦黃厚薑母鴨,好好犒賞自己,也順便享受一下那種餐廳級的美味暖湯。
說真的一打開踏輕的蝦黃厚薑母鴨調理包,我第一眼就被它的「份量」給震撼到了!這薑母鴨的尺寸完全不手軟,鴨肉塊頭飽滿又扎實,讓人不禁感嘆這實在是太有誠意了!光是看著這一大包滿滿的食材,就彷彿能感受到濃厚的湯底與鮮嫩的肉質即將在鍋中綻放出完美的風味。更讓我驚喜的是,裡頭不只有厚實的鴨肉,還能看到微微蝦黃的點綴,這樣的組合根本就是對「進補」和「美味」的雙重感受啊!
這邊要來講一下蝦黃厚薑母鴨的細心之處,除了它的美味與便利吸引我之外,最讓我安心的就是他們特別用心的食材選擇——這鍋裡絕對 沒有鴨頭、鴨脖子、鴨屁股 這三個部位,吃起來更健康、更放心。
首先是鴨頭,雖然有些人覺得鴨頭的肉質特別,但實際上它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吃多了容易讓血脂飆升,對心血管健康造成負擔。而且某些鴨頭還可能因環境因素累積重金屬殘留,這點總讓我有些顧慮。所以,踏輕選擇直接不加入鴨頭,讓人吃得更無負擔,也避免了這些健康疑慮。
再來是鴨脖子,它是淋巴和毒素容易累積的部位,儘管烹煮可以減少風險,但想到代謝廢物可能殘留,還是讓我有點擔心。而市場上有些鴨脖子產品經過過度加工,添加了大量鹽分和香料,吃多了對腎臟和心血管也不好。所以這次看到踏輕的薑母鴨完全避開了這個部位,真的讓我吃得更安心。
最後是鴨屁股,它雖然脂香四溢,但其實是脂肪含量最高的部位之一,長期攝取容易導致肥胖和血脂異常,甚至增加脂肪肝風險。而尾脂腺本身還可能殘留油脂分泌的代謝廢物,光是想到這些,我就會打消念頭。踏輕直接將這部分剔除,讓湯頭和肉質的品質更純粹,吃起來一點都不油膩。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 真正做到了把「美味」與「健康」結合在一起,選用優質鴨肉部位,讓人不必擔心吃進多餘的脂肪或潛在的健康風險。
說了這麼多,就要看我老公下廚的英姿啦
說真的,鍋子已經是我們家最大的,還是裝不下,實在誇張的大,但….總是覺得有什麼地方怪怪的…以及不安感…
老大,你要退冰後再煮啊,一整隻結凍去煮,要煮到明年嗎…..
我先生也太天兵了,以為這樣煮就可以了,結果我看了後面的說明,踏輕特別強調,退冰後,再將整隻鴨分解,再放到鍋子裡煮,看他手忙腳亂的樣子
實在很無言啊,結果我們把整隻鴨重新拿起來,放到砧板上,用菜刀慢慢剁,光是搞這隻鴨,就搞了40分鐘,重點是還沒下鍋喔…
所以使用說明真的要看仔細啊,不然會花很多前置作業時間啊…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把整隻鴨放進去了,這時候,薑母鴨的味道才真正的散發出來,實在太香了,當蝦黃厚薑母鴨在鍋中緩緩滾開時,香味瞬間四溢,讓整個空間都彷彿被一層暖意包裹。
薑母的辛香最先竄入鼻尖,那股溫暖又帶著微微辣感的薑香,細膩而不嗆,彷彿冬天裡的一把火,讓人瞬間感到全身舒暢。緊接著,蝦黃的鮮甜香氣悄悄滲透出來,帶著一絲大海的清新與濃郁的海鮮風味,與薑母香交織在一起,完美平衡了整體的香氣層次。
湯頭翻滾間,鴨肉的獨特肉香也逐漸融入其中,帶出一種濃郁卻不膩口的溫潤香氣。這種香味不像一般火鍋那麼厚重,而是多了一分自然的清甜與深邃的層次,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感受這撲鼻而來的幸福感。光是聞著,就能想像那一口湯頭滑入口中時,薑的辛、蝦黃的鮮、鴨肉的甘,三者在舌尖綻放的美妙滋味。
有了蝦黃厚薑母鴨這鍋主角,當然少不了一些完美搭配的配料,讓整體風味更上一層樓!我跟先生精心準備了這些必備的食材,讓每一口都更加豐富有層次。
高麗菜
高麗菜是鍋物的靈魂之一!放入滾燙的湯頭裡,吸飽了薑母鴨的湯汁後,入口帶著清甜的口感,完美中和了薑母與蝦黃的濃郁,吃起來爽口又解膩,讓人忍不住多吃幾口。
茼蒿
茼蒿特有的香氣和柔軟的口感,放進鍋裡煮一下,就能吸附湯底的精華。它的草本香氣與薑母鴨的辛香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讓這鍋湯更加清新、不膩口。
魚餃
魚餃煮進湯裡後,外皮軟Q滑嫩,內餡魚漿吸滿了濃郁的薑母湯汁,每一口都帶著海鮮的鮮甜與湯底的層次感,成為這鍋裡的小驚喜。
燕餃
燕餃則是鍋物裡不可缺少的經典配角!咬開後,肉餡的鮮香與湯頭結合,滿口都是濃郁的幸福感。外皮吸湯的口感特別討喜,讓整體味道更有層次。
玉米筍
最後,玉米筍是這鍋裡的點睛之筆,帶著清甜與脆口的口感,不僅增加了湯底的甘甜風味,也讓整鍋料理更清爽、均衡。
這些配料和蝦黃厚薑母鴨堪稱絕配,每一種都吸飽了湯頭的精華,讓人吃起來既滿足又驚艷。大自然的鮮甜、海鮮的濃郁和薑母的辛香在這鍋中融合得剛剛好,讓這一餐充滿了豐富的味覺層次與幸福感!
吃火鍋啊,最重要的就是那份開開心心的幸福氛圍。想像一下,寒冷的夜晚,一鍋熱騰騰的踏輕蝦黃厚薑母鴨在餐桌上冒著香氣,夾著自己喜歡的魚餃和玉米筍;另一邊,吃著煮好的高麗菜,配合湯底的辛香與鮮甜,在家裡緩緩飄散,然後坐在沙發追劇,簡直太完美啦。
踏輕鍋物,就是為了這樣的幸福時刻而存在。簡單調理、不費時間,卻能讓小家庭的餐桌瞬間升級為一場高級的美味饗宴。每一口都能品嚐到薑母的辛香、蝦黃的鮮甜,以及滿滿的愛與溫馨。
無論是平日的小確幸,還是週末的歡聚時光,踏輕鍋物都能輕鬆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吃得滿足、笑得開心。
讓我們圍在餐桌前,享受那一鍋熱氣蒸騰的幸福滋味吧!選擇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讓愛與美味在你的小家庭中溫暖流動吧!
踏輕鍋物線上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PEPPERDUCK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適合戶外料理寒冷的天氣,最能讓人感到幸福的,莫過於和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一鍋熱騰騰的火鍋。這不僅是一頓飯,更是一份家的溫度。而踏輕的蝦黃厚薑母鴨,就是為這樣的小家庭幸福時光而生,讓你在家輕輕鬆鬆,也能煮出餐廳級的美味料理,讓每個人都吃得滿足、笑得開心。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的調理包,從開封的那一刻起,就讓人充滿期待。份量十足的鴨肉厚實飽滿,光看著就覺得滿足。湯底中融入了細膩的薑香,微微的辛辣暖胃又暖心;而特別加入的蝦黃,將鮮美的海味巧妙地融入其中,讓湯頭更顯層次,喝一口便能感受到濃郁的精華在味蕾間綻放。這樣的滋味,不只是一道料理,更是寒冬裡帶給全家人滿滿幸福感的「暖心良方」。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肉質鮮嫩口感
對於忙碌的小家庭來說,踏輕的蝦黃厚薑母鴨更是完美的選擇。不需費時準備繁瑣的食材,也不用擔心料理技巧,只要將調理包放入鍋中加熱,讓湯底慢慢滾開,整間屋子立刻飄滿誘人的香氣。接著準備一些簡單的配料:高麗菜的清甜、茼蒿的草本香氣、魚餃和燕餃的軟Q鮮美,再加上玉米筍的脆口清甜,每一種都能完美吸附湯頭的精華,讓這一鍋滋味更豐富、更滿足。踏輕蝦黃厚薑母鴨湯頭口感分析
當大家圍坐在餐桌旁,熱氣騰騰的鍋物一口接著一口,孩子開心地夾著魚餃,邊笑邊說「好好吃!」;伴侶輕輕地將煮好的高麗菜夾到你的碗裡,說著:「你最喜歡這個,快多吃一點!」這樣的畫面,簡單卻充滿溫馨,讓整個家的氛圍都被幸福填滿。踏輕蝦黃厚薑母鴨,不只是單純的火鍋料理,而是讓家人凝聚在一起的美味橋樑。踏輕蝦黃厚薑母鴨湯底辛辣口感
選擇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讓每一頓飯都能成為全家人的幸福時光。無論是週末的小確幸,還是平日裡的慰勞,只要有這鍋美味上桌,寒冷的天氣也能變得溫暖而有滋味。在家輕鬆品嚐高品質的鍋物,既省時又美味,讓你的家人感受到來自你滿滿的愛與用心。踏輕蝦黃厚薑母鴨適合鍋物料理包
這個冬天,別讓忙碌打亂你和家人享受幸福的時光。讓踏輕蝦黃厚薑母鴨陪伴你的每一頓餐桌時光,讓家的味道變得更豐盛、更溫暖!現在就為小家庭準備這一鍋,開啟你們的幸福饗宴吧!踏輕蝦黃厚薑母鴨鍋物食材分享
【本人來樟中一年多,不知不覺深受樟中氣氛的熏染,偶做小詩一首,獻給樟中各位教師,向各位教師致敬,祝各位教師節日快樂!】 一塊黑板 一支粉筆 三尺講臺“傳道授業解惑”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從青春朝氣蓬勃到暮年白發蒼蒼 有人說你是辛勤的園丁 培育了祖國的花朵 一批又一批 猶如春風拂過萬紫千紅 有人說你是蠟燭 燃燒自己 點燃了別人 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讓一只只雄鷹展翅翱翔蔚藍的天空 從來沒有人問你的腰酸不酸 你的腿麻不麻 站了一天 沒有人問你的口干燥不干燥 頸椎和肩周炎好沒好 涂涂改改重三遍四 三尺講臺鴉雀無聲 是你人生的舞臺繪聲繪色 猶如眾星捧月 百花叢中 你似春風細雨潤物無聲點點滴滴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 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是你的人生默默無聞 是你的青春無怨無悔 給了孩子的未來和希望 給了祖國的未來和希望 給了孩子的知識和夢想的翅膀 給了孩子的前途和人生的精彩 自己卻一生平平淡淡籍籍無名 只有每年的教師節 拳拳赤子心 手捧一束鮮花 深深地鞠躬 道一聲“老師 辛苦了!” >>>更多美文:自創現代詩
槐叔是大槐樹生產隊隊長,那時年輕氣盛,發誓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每天不亮,他就打頭下地,干得很起勁兒。一條望不到頭的田壟,他一早上就能鏟完。可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并未能換來更多收獲,壯勞力每日工分都合不上三毛錢,一年下來百十塊錢,只能勉強糊口,趕上年景不好,就得餓肚子拉饑荒。槐叔渾身的勁兒使不上,大槐樹生產隊的村民始終處在饑餓貧窮之中。 1975年,我高中畢業下鄉來到大槐樹生產隊時,槐叔已經四十多歲了,還是隊長。知青們跟著年輕人也叫他槐叔,叫得很親切,因為槐叔喜歡有知識的年輕人,因為知青能和他想到一塊兒。他問我們,毛主席說窮棒子社上山取生產資料是啥意思?我上學時學過毛主席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給王國藩合作社寫的按語,就給槐叔解釋,那就是用山上的自然資源換錢去買生產資料啊。槐叔其實早就明白,他一拍大腿,說,成,咱也這么干!他帶著知青上山打石頭掙錢,架電線打機井,改造農田,重新規劃灌溉,第二年就增產增收,隊里有了幾千元的積累。槐叔又領著鄉親們割柳樹條編筐編簍搞副業,還和物理學得好的知青去淘換舊電機,重新做成“電滾子”,帶動石碾子磨米磨面,為鄰近村隊“有償服務”。可沒多久,就被割了“資本主義尾巴”。因此,我當兵離開大槐樹生產隊時,隊里依然是“一窮二白”。 我從部隊探家那年春節,正是安徽鳳陽小崗村十八位農民立下土地承包生死狀、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序幕的時候,中央一號文件一發,舉國振奮,各地迅速掀起熱潮。槐叔正巧進城來遇到我,拉著我說,咱隊也想分田分地,包產到戶,又怕政策有變。從他話里,我聽出了顧慮,但我已經離開農村,中央農村政策跟我沒啥關系了,也沒用心理解中央精神。正不知咋回答,恰好看見街邊賣春聯,攤床上掛著一聯王安石的名句,我順手摘下上聯“千門萬戶曈曈日”,遞給了槐叔。他眼睛瞄了一遍,一怔,抬頭看見我在狡黠地笑,隨即明白了,他是想到了下句“總把新桃換舊符”。他沒有多少文化,但這句詩,即使在四十年前,全中國沒有幾人不知道。我說,這雖然是古人寫節日熱鬧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但卻是表達革新政治即改革開放思想,是開門迎接新日子。你把它貼在門上當鐘馗,替你掃去思想障礙。槐叔也明白我的意思,憨厚一笑,說,你小子挺詭道,自己不說,拿老玩意讓人琢磨。行,有道理,咱不能抱著老皇歷過日子了,得奔新地界了! 兩年后,大槐樹生產隊在區里農村改革會上介紹了經驗,因為他們真的用“新桃換了舊符”,日子變了樣兒,槐叔的村莊也變了樣兒…… 二十后,槐叔卸任了,村里農工貿集團領軍人物的角色傳給年輕的支部書記于壯。這年春節前,槐叔約我參加一個洽談會,餐桌上,酒過三巡,槐叔微醉,他有些靦腆卻又像暗地給自己鼓勁兒,一咬牙站起來,刷地展示出兩個條幅。那是一副長聯,雖然不一定對仗工整平仄規范,但表達意思很明確。上聯是“改革春雨滋潤六畜興旺千家同樂”,下聯是“開放東風吹來五谷豐登萬象更新”。他說,詞兒是俺自己想的,字兒是請市里書法家寫的,書法家說用典不足,詞語不夠美。我對槐叔說,意思到了,對仗不大工整,喜慶有余,大氣稍嫌不足。寫改革開放二十年,要有沖擊力,讓人振奮,不是光說好聽的。他眼瞪老大,一副對子還那多花樣?俺整不了。 年輕的小書記于壯頗有些初生牛犢的勁兒,他呼地站起身,接茬說,俺要把這些年俺們干成的大事、遇到的難事、闖過的險事都寫出來,可老隊長不干。槐叔又瞪眼說,又不是寫電視劇,也不是唱戲,更不是吹牛皮,就這三十幾個字兒,憋俺半宿!要不你來寫!于壯指著我說,還是文化人來吧。我沒裝假,也不推辭,皺眉思索,眼球亂轉,叨咕出兩句:“乘改革東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千難萬險踏腳下,沐開放好雨禾苗滋潤大地豐收苦辣酸甜在心頭。”槐叔拍桌子叫好,俺能聽懂,有氣魄!有勁頭! 小于書記卻咂咂嘴品著味兒,我看出他不甚滿意,就張羅喝酒,想把這事越過去。槐叔卻說,你小子你別不知足,人家可是把修路架橋劈山建廠的事都說上啦,還咋?小于書記說,村里這些年的大事情都說了,可咱的大變化沒說啊!我明白了,就問于壯村里有啥變化。于壯說,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前,村里從來沒辦過工廠,從來沒達到人均收入三萬多、集體積累達八千萬,家家住上新房子。現在光廠子就五家,糧食加工編筐編簍不用說,槐叔早就帶咱干過,建筑公司也沒更多技術含量。能算得上是現代化的,還得說回村的大學生干起來的數控機床、整出來的精密件。還得說咱自己做出來的調節器,能控制農田自動灌溉,還能用在街上和房頂上種草種花。一到春夏,整個村子里和大田里,那是一片綠瑩瑩啊…… 去年春天,槐叔和于壯請我和幾個老知青回村,酒桌上說起這些年大槐樹村的變化,于壯讓肚里有點墨水的老知青,各寫一副改革開放四十年大槐樹村最新變化的對聯。這個提議引起酒桌上一番風云際會,你一句我一句亂侃一陣。這個說:“改革春風吹又生,農村生活日日新。”那個說:“中央好政策指引四十年除舊布新,村里真落實苦干兩萬天宏圖大展。”有人干脆搬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槐叔和于壯說,還是再到村里村外走走看看吧。我們邊走邊看,到處是草翠林茂,炊煙裊裊,嫩苗清香,春明景和。一幢幢典型現代風格的灰瓦白墻兩層小樓遠遠近近、高低錯落,掩映其間的各種樹木飄散著陣陣花香。陽光照在田壟、魚塘、果園,一派秀美的田園風光,展現著古樸、富庶、興旺、和諧。村里的公共服務中心有農資店、電教室、衛生室、農家書屋……社會主義新農村啥樣子?在大槐樹村,在槐叔的村莊里得到了真實展現。 回到屋里,大家七嘴八舌,最后湊成一長聯:“四十年改革開放風風雨雨政策不變農民自有主心骨,新中國艱苦奮斗春夏秋冬脫胎換骨山河滿目新農村。” 我忽然悟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改革開放四十年,槐叔的村莊,我們的大槐樹村,不正是這樣的新農村新景象嗎? >>>更多美文:心情故事
在我人生的長河中,米粉不知吃過多少碗,但我始終覺得外婆做的米粉最好吃,以至致每每看到“米粉”二字就想起外婆。 印像中外婆的身影大多是圍著她的石磨轉著。我幼時常常跟隨母親到外婆家,那時還沒有公交車,母親是鄰鄉的中學老師,到了周五下午,母親會牽著我的手,頂著金燦燦的陽光,沿著青石板小路,往外婆家走去。學校與外婆家大約相距十五公里,開始兩條腿走起來很有勁,仿佛一步就可跨到外婆家。然而,走著走著我的兩條腿便又酸又麻,在盛夏炎熱的下午,汗水慢慢從臉上、脖子上、背上涌出來,此時凹凸不平彎彎曲曲的石板路顯得那么漫長。我的腿像灌了鉛似的沉,走著走著便一屁股坐在石板路上不肯起來。這時母親過來拉著我的手說:“崽,快起來,你外婆在家里磨米粉給你吃呢。”我聽了仿佛聞到了米粉的清香,突然感覺長出了力氣,從地上爬起來,拍拍褲子上的灰塵,向石板小路跨出小小的腳步。 踩著夕陽的余暉,我遠遠地沖著外婆瘦小的背影喊著:“外婆、外婆!”外婆回過頭笑瞇著眼答道:“滿崽來了,正在做粉給你吃呢。”此時我看到行將消逝的陽光,透過門窗,猶如漲潮的水一樣,灑在外婆的身上,一瞬間聚集成即將消逝的深紅色,映照在她那張蒼老、沉靜、倔強的臉上。外婆正推著磨,石磨在外婆的手中仿佛像一個高明的舞者,一邊像孩子似的依依呀呀地唱著歌,一邊飛快地旋轉著,轉成一朵大大的白色石頭花。外婆一只手推轉著磨,另一只手用杯子在桶里舀著米和水往磨眼里倒,一股股白色的米漿就像清泉似的從磨道里叮叮咚咚地流進杉木桶。 看著雪白的米漿,外婆笑瞇著眼,一邊用水瓢將米漿舀進圓圓的鐵皮蒸籠里,一邊歪過臉,看著我們說:“這可是最好的晚稻米,我昨晚就泡上了。” 隨著一股股白色的蒸氣溢出,一股米粉的清香在空氣中蕩漾,我禁不住用鼻子貪婪地在空氣中嗅了起來。外婆見了,裂開嘴露出黃黃的牙笑著說:“崽,別急,粉馬上就熟。”外婆一邊說著,一邊揭開鍋蓋,用粗糙的手扇去白霧似的水蒸氣,然后用兩塊白布包著端出蒸籠,將白白的圓圓的米粉一塊一塊掛在繩子上晾干水氣,再重新端上一口小鍋,倒上水,將切成一條條的米粉放進鍋里煮沸,再撈進放有蔥花、鹽、油的碗中。我的目光始終追逐著外婆的身影,直到外婆將一個熱氣騰騰的大碗端給我。碗是那種經歷了許多歲月的舊碗,碗沿上有著大大小小的的缺口,碗邊上透著淡淡的青花,碗中爬滿了一條條雪白的粉條,白粉中摻雜著點點翠綠的蔥花和鮮綠的芹菜葉,邊上還撒著紅紅的剁辣椒。我先用鼻子深深地吸了口香氣,然后對著碗輕輕地吹氣,看著熱氣慢慢散去,我急急地夾了米粉往嘴里送。瞬間,香香辣辣鮮鮮柔柔的爽滑米粉占據了我的口腔和味蕾。此時,我感激地窺了一眼外婆,只見她一邊拿著毛巾在慢慢地擦汗,一邊一臉幸福地看著我笑,然后轉身沒入黑暗處。在那里,外婆摸索著火柴和油燈。油燈被外婆舉得高高的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黃黃的燈光將外婆瘦小的身影映照在灰白的墻上,外婆變得高高大大起來。我看著墻上高大的影子和現實中瘦小的外婆,一瞬間,竟分辨不出哪個才是我真實的外婆。 那時,條件艱苦,米粉是沒有肉魚作配料的,盡管后來吃過魚、三鮮、牛肉、海鮮等各類米粉,但始終找不到當年外婆做的米粉的純正口感,那口感仿佛帶著稻田和石磨融合的原始清甜,讓人難忘。 如今外婆早已作古,留下的只有那個轉磨得一邊厚一邊薄的石磨,代表著主人和她過去的勤勞時光。多少光陰過去,于今我也兩鬢蒼白,外婆留給我的除了繁忙勞作的身影外,還有嘴里淡淡的米粉清香,仿佛與時光相連,永遠揮之不去。 >>>更多美文:親情文章
媽媽的味道 文/劉竹暄 一提起媽媽,你首先會想到什么?媽媽的手、媽媽的眼睛、媽媽的笑容……我首先想到的是媽媽的味道。 馬路上,車輛疾馳而過。如果這時,我正和媽媽手拉著手走在馬路邊,媽媽會從人行道里側走到外側,把我包在里面。我沖她笑笑,她不說什么,也沖我笑笑。這時,我感到媽媽的味道包裹著我,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保護著我,仿佛世界上一切東西都沒法兒傷到我。哦,媽媽的味道是甜甜的。 晚上,星星掛滿夜空。如果這時,我正躺在床上,發燒打著噴嚏,媽媽給我吃完藥后,總會給我搓搓背、捏捏脖子。我舒服些了,可媽媽依舊為我搓著、捏著。她困了,可還強打著精神繼續給我搓著。這時,我感到媽媽的味道充滿了整個房間,催我入眠,仿佛在說:“睡吧,睡吧,明天一定會好的!”哦,媽媽的味道是甜甜的。 我寫這篇作文時,屋子里涼涼的。媽媽拿來一件厚衣服,給我披上,輕聲說:“涼了,套上吧。”這時,我感到暖暖的母愛撲面而來。我瞬間明白了,這就是媽媽的味道——甜甜的味道,母愛的味道——無私的味道! 媽媽的味道是甜甜的,甜甜的,甜甜的…… 吃的味道 文/阿成 通常說的美食,實際上是一個極模糊的概念。所謂美食,在不同人的嘴里會有不同的感覺。我總結了一下,其美味者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真正的美食,真正的美食就是指那些經過千錘百煉、千古流傳、不斷革新、反復研磨,被中國人普遍贊譽為美味的,具有普遍性和權威性。如八大菜系,即可稱之為美食。 另一種美味,則是在吃一種理念。這與當事人的身份、生存環境、職業、經濟狀況有極大的關系。比如說,在吃理念的這些人當中,多是為了健身,為了延壽之目的,才堅持不懈地吃。久吃生情,故視之為尤物。可在我們來說,卻是食之無味。然而這樣的人在當今越來越多了,以在下為例,天天早上都要吃開水焯的芹菜和木耳。這東西太普通了,談不上美味。但據說它有利于健康,才食之擬似美味也。 還有一類人的美味,因了家庭貧困,常常是入不敷出,眼下暫時還沒有過上富庶的生活,故口中常年的寡淡。因此在他們看來,只要是多放油,多放肉,那就是美味。完全沒有更多的講究。對他們來說能吃魚吃肉,便是絕大的美食了。 再有一種便是吃回憶了。即兒時曾經吃過的食品,如農村吃過的,比如撈飯,比如蔥蘸醬,比如鹽水煮蝦,比如野菜,比如粗糧,這些都是在貧困年代時老百姓為了填飽肚子經常吃的一些食物。當此類人忽焉老大,生活的環境變了,地位提高了,收入上去了,吃魚吃肉吃生猛海鮮,那是輕松一個動作,亦久之失情了。但是在他們的記憶當中,兒時吃的那些粗雜劣食,仍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記憶中,美輪美奐,如影相隨。故而經常尋找一些粗糧、野菜,以及記憶中那些簡陋的食品,一快口頤。這些根本稱不上美食的東西,他們吃起來依舊是津津有味,且有十分的滿足。 所以,對于美味的定義,實難給一個準確的定論。是啊,美味的基礎,是感情、鄉情和親情的組合體喲。 花季的味道 文/王云路 花季,一條深淺不一的軌跡;花季,一個人生的轉折點;花季,一段難忘的回憶。 酸酸甜甜就是我 步入了青春期,有許多矛盾,許多委屈。每一次的冤枉都被咽進了心里,那種滋味特不爽,苦苦的帶點酸。就像一杯茶,入口的澀,讓人想要釋放出來,可還是堅持了,還是學會了忍耐。給自己一個信念——雨后天空更加美麗,更值得人們仰望。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他的著名作品《命運交響曲》問世時并不是在他人生最幸福的階段,卻是最痛苦,最無助時所寫出來的。他沒有被命運打敗,雖然雙耳失聰,生活潦倒。但他堅持了,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同時,他也得到了回報,即便是死后,他的曲子傳遍世界各地,他也聞名全球。 哪一次成功背后不是艱辛的汗水,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一次失敗后的勝利,是那么令人感動,令人欣慰。苦后的甘甜更值得回味,這就是品茶之道吧!辣得夠爽,帶勁 當所有心傷一起涌上時,心里便火辣辣的痛。花季時的我們太過敏感,太過脆弱,那么容易受傷。一句話刺痛一個人,一個舉止傷了一顆心,內心就像易碎的陶瓷一般,用虛偽而堅強的外表包裹真正的自己,害怕受傷的自己。每于夜深人靜時,所有的快樂與歡笑統統不見時,獨自一個人回味那傷痛,默默的流淚。就像麻辣燙,辣得嘴通紅的,辣出了眼淚。可那又如何,那只是一種磨煉,下一次再來時,我會比現在更不怕辣。 我們終究要成長,始終要學會面對曾被我們所拋棄的現實。這就是花季,摻雜著太多情感,包含了太多哲理。讓我們去把握青春,珍惜花季里的每一種味道。 蛋餃 家的味道 文/王淇穎 蛋餃,這可是我們家逢年過節必有的菜肴。 今年春節,我們一家大清早就忙活起來。爸爸操刀麻利地剁著肉餡,媽媽悠閑地攪著雞蛋,而我坐在一旁削著馬蹄。當火苗貪婪地舔著鍋底,油珠歡快地在其中跳躍時,我們三人已分工協作準備好了食材。一勺黃澄澄的蛋液在鍋里被攤成圓形,隨著“嘶嘶”的聲音從外及內凝固。爸爸把加了馬蹄的特制肉餡兒放到雞蛋餃皮中間,媽媽再小心翼翼地用鍋鏟尖兒挑起薄薄的餃皮,對折塑造出餃子的形狀。我幫不上什么忙,只能驚嘆著、期待著。 接下來,成形的蛋餃踩著鍋鏟的鼓點,跳著屬于自己的舞蹈。旋轉,翻滾,油花四濺,滋滋作響。一分一分地加熱,蛋餃完成了從淡黃到金黃的成熟蛻變;一秒一秒地等待,蛋餃的芬芳愈發誘人。而家的味道,就氤氳其中,彌漫在我們一家三口之間。 一個個熱氣騰騰的蛋餃驚艷登場,飽滿而形不散,小巧而“有內涵”,鍍金的蛋皮像秋日澄澈的陽光,在餐桌上流光溢彩,讓人垂涎欲滴。我忙不迭地夾起一個嘗嘗,蛋餃剛觸及舌尖,味蕾就歡呼雀躍。輕咬一口,雞蛋的柔嫩,瘦肉的可口,馬蹄的香脆伴著鮮美的湯汁下肚,腸胃頓時傳出陣陣幸福的信號。看著我大快朵頤、十分滿足的樣子,爸爸一臉得意地說:“爸爸剁的餡兒細吧,看多好吃。”媽媽也不甘示弱,反駁道:“蛋餃還是我做的呢,這火候,剛剛好!”“別吵了,趕緊趁熱吃。”我滿嘴蛋餃,含糊不清道。歡聲笑語飄蕩在我們一家三口之間。 這就是我家的招牌菜——蛋餃。雖不是珍饈,在我心中卻值萬錢,而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天倫之樂又豈是萬錢所能買到?我至今都無法忘記那天的蛋餃,無法忘記它給味蕾帶來的愉悅,為我們一家帶來的歡顏,更難忘它那濃郁的愛的味道,家的味道。 媽媽的味道 文/鄧擁軍 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每一個人都有對媽媽的味道的記憶,對這種味道的理解又各盡不同,在我的記憶中,媽媽的味道就是讓我每每想來垂涎欲滴的——紅豆腐。 每一年的冬天,大約在二十四節氣的立冬以后,媽媽就會選好上等的自家種的黃豆浸泡一夜,鄉下以前用石磨來磨豆子,把黃豆變成雪白的豆腐,是很辛苦的過程。豆腐做好以后,媽媽會把金黃色的稻草去掉兩頭,只選用中間的部分,新鮮老豆腐瀝干水,把豆腐切成厚2—3厘米見方的塊,放在一個鋪有干凈稻草的紙箱里,豆腐需要放多層、上下兩層之間會用稻草隔開。然后放于陰涼的地方,大約15天左右,當豆腐長滿白色的毛菌后,媽媽會把夏天收獲的紅辣椒磨成辣椒粉,把鹽、辣椒粉、花椒粉、胡椒粉、芝麻粉、生姜末、陳皮末等調味料按適當比例混和,將霉好的豆腐在高度白酒內浸透,一是抑制不好的霉菌生長,二是讓味道更好地穿透和升華。再將豆腐放到鹽、辣椒粉、花椒粉、芝麻粉等混合物中,使其四面都均勻裹上調味料。雪白的豆腐裹上辣椒粉后就變成了紅豆腐。整齊地碼入壇內,封好壇口,隔日即可食用。要是時間空余,媽媽還會用青菜葉子把紅豆腐包起來,這樣貯存時間越久,香味越濃郁。 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那時物質匱乏,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白米干飯,就上一塊紅豆腐,瞬間口舌生香,欲罷不能,甚至有些貪婪。許多年來,紅豆腐的味道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在我家鄉幾乎每家冬天都要做紅豆腐的,用的調味料不同,每家的紅豆腐味道又各有不同。我更喜歡我媽媽做的味道,要說這種味道我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描述清楚的。這里面是鄉愁,是眷念,是家的味道。 >>>更多美文:好文章
ER188TWEWQ155W
踏輕蝦黃厚薑母鴨適合鍋物晚餐 》冬季晚餐不知道煮什麼?聚餐鍋物與料理靈感分享踏輕蝦黃厚薑母鴨湯底試吃心得 》適合冬天的聚餐美味,讓小家庭餐桌更豐盛踏輕蝦黃厚薑母鴨試吃影片分享 》讓冬季聚餐更豐富,小家庭必吃的料理清單